当前位置:首页 > 全民科学素质 > 科学资讯 > 正文

两院院士顾诵芬:矢志报国重担当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7/5/16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 次


北京市朝阳区北苑2号院有一栋二层办公楼,是中航工业科技委的所在地。耄耋之年的顾诵芬(上图。新华社记者李鑫摄)每天8点准时出现在这里,干了一辈子航空工业,他的热情丝毫未减。

顾诵芬,生于1930年,中国著名飞机设计师,飞机空气动力学家。历任沈阳飞机设计所副总设计师、副所长、所长兼总设计师,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总设计师,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中航工业科技委副主任。顾诵芬是我国飞机空气动力学的主要开拓者,曾任歼8飞机副总设计师、歼8Ⅱ飞机总设计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时间倒回1937年7月28日,日军轰炸二十九军营地,家住在附近的顾诵芬目睹轰炸机从头顶飞过,至今仍记忆深刻:“火光和浓烟仿佛近在咫尺,玻璃窗被冲击波震得粉碎,人们惊慌失措……”

“国家不强起来,没法生存。”从那一刻起,顾诵芬就立志投身航空事业。

歼教1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是自行车跑出来的

1951年8月,顾诵芬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交大航空工程系毕业,来到刚组建的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5年后,航空工业局在沈阳建立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当时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设计一架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设计室团队平均年龄仅22岁,大学毕业生占比不到30%,在负责人徐舜寿、黄志千的支持下,顾诵芬承担起了这架飞机气动布局设计的任务。

只在大学里听过一些螺旋桨飞机设计基础课程的顾诵芬,不得不回到北京查阅资料,从头开始学习。“当时北航还在建校时期,图书馆白天学生都在用,我只能晚上骑借来的自行车去。”顾诵芬回忆。为了尽可能准确,他甚至需要用硫酸纸把图描下来,自己动手“影印”。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顾诵芬把当时所能搜集到的信息加以整理、汇总,最终形成了可以进行气动力设计计算的一套方法,圆满完成了翼型、翼身组合型式选择与计算、进气道参数确定和总体设计所需数据的计算,利用当时仅有的、从没有在工程实际中应用过的风洞,边摸索,边试验,歼教1的气动力设计也一步步走向成熟。

1958年7月26日,歼教1飞机在沈阳首飞成功。“指挥台升起绿色的信号弹,既是对歼教1放飞的信号,是对我们这支航空设计队伍成绩初次考核的信号,也是祖国航空设计事业起跑的信号。”顾诵芬说。此后,顾诵芬又成功完成初教1(后改为初教6)飞机的气动力设计任务,创立了我国自主的气动力设计方法。

歼8飞机的振动问题是在空中解决的

1964年10月,歼8飞机开始研制,顾诵芬坚定认为自行设计十分必要。机头进气还是两侧进气?选用什么样的雷达?方向稳定性、纵向稳定性问题怎么解决?顾诵芬带领团队一个个攻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在主编的《飞机总体设计》一书中,他写道,“飞机设计是一个反复迭代、逐次逼近的过程”,“在每个研制阶段中,设计工作都要通过反复磋商,协调各种矛盾,才能达到设计要求。”经过努力,1965年7月5日,歼8飞机成功实现首飞。

首飞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歼8在跨声速时出现了强烈的振动,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顾诵芬大胆提出通过观察贴在机尾罩上毛线条的扰动情况来弄清楚机身后侧的气流在哪里分离。“没有带望远镜头的照相机,连毛线都是凭票供应的,我们想了办法,找票买毛线。”顾诵芬回忆道。

当时近50岁、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决定瞒着家里,乘坐歼教6飞机到空中跟随歼8,观察并拍摄飞行的流线谱。为了观察清楚,在两机编队飞行时,要求歼教6保持两机距离在5米左右甚至更近,这对飞行员和顾诵芬来说都是一种冒险。顾诵芬把扰动情况详细记录下来,飞行后又认真检查毛线条的受损情况,最终提出对机尾罩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更改,彻底消除了问题。

1985年11月,歼8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奖名单上,顾诵芬的名字排在第一位。后来,顾诵芬又主持了歼8Ⅱ的设计工作,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为国家发展大飞机的决策提供建议

2001年6月,在王大珩、师昌绪、顾诵芬的倡导下,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和中国工程院机械运载学部成立了以院士为主,吸收行业内外专家的我国大型运输机发展战略咨询课题组。顾诵芬不顾年事已高,亲自走访空军,赴上海、西安两地调研。

2002年6月,一份题为《我国民机产业的发展思路》咨询课题报告完成了。2007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立项,同意组建大型客机股份公司。国家决策中吸收了顾诵芬建议的核心内容。

在顾诵芬的指导下,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完成了国家重大项目ARJ21飞机的多项重大技术决策。他带领专家组对研制工作及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估,提出了重要的咨询建议。

离开科研设计一线岗位后,顾诵芬仍然对航空科学和前沿技术进行跟踪研究,“我现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点书,推荐给有关的同志,有时也翻译一些资料,尽可能给年轻人一点帮助。”

1999年以来,顾诵芬开展的研究涉及通用航空、大飞机、轰炸机、高超声速飞行器、无人机、教练机、轻型多用途战斗机、外贸机,形成了数十份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和建议书。在他的建议和主持下,“2020年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2030年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为长远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

1 [2]